k8凯发·天生赢家

020-72092956  13649053149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分享本站:


020-72092956
传真:+86-020-61481040
邮件:57089482@qq.com
客服:

产品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在新闻的江湖上吃草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14 19:44:24

  《新闻人的江湖》,章敬平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定价35.00元

  我一口气就把章敬平的新书《新闻人的江湖》看完了,因为我也是新闻人,那一种相同的共鸣感、相近的节奏感,让你不知不觉跟着全书轻快走过。

  作为知名新闻人,年轻的章敬平很勤奋,职业历练更是丰富。他做过实习记者、记者、首席记者、主笔、专栏作家、部主任、编委、主编;转过中国的许多名报大刊,从《中国新闻周刊》,到《经济观察报》,到《南风窗》,再到《南方周末》;写的多为深度报道,采访过许嘉璐、李金华等高官,与秦晖、毛寿龙等学人有亲密接触;奥巴马竞选总统期间,他还受美国国务院之邀,与百余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同仁赴美考察访问

  在如今浮躁的新闻界,章敬平算是比较沉静的新闻人了。章敬平的深度报道以及书籍著作,皆偏重时政与财经,属于“写实的”。在十年出了十本“非虚构”的书之后,现在他的这本新闻随笔集,更是“非虚构”的了。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研究著作,而是自己的亲历亲悟。以“江湖”做书名,亦见散文随笔之味也。随笔感悟,残荷雨声,这也不错,至少读起来轻松。

  书中首章首篇的标题是一个鲜明的观点:“我们是记者,不是商人,也不是政治家”。还有两个标题类似:“我们是记者,不是牧师,也不是革命家”,“我们是记者,不是学者,也不是作家”。这些文章早先我就读到过,看法与我如出同一个共鸣箱。中国的报刊成千上万,若都是政治家办报,那么哪来的那么多政治家呢。如果硬要什么家来办媒体的话,那么应该是思想家办媒体,而不是什么虚拟的“政治家”办报。

  “伟大的专栏作家需要伟大的媒体”,“就当下而言,中国还出不了李普曼,也出不了梁启超那样的主笔”。是的,美国的大师级专栏作家李普曼,是制度环境的产物。优质专栏依赖优质媒体而存在,而没有优质的制度环境,那么优质媒体的空间会越来越被压缩。

  章敬平写到的一个细节,让我很感慨:“2008年秋天,我去路透社考察,他们的门口放了一本大大的书,让每个进来的人先翻他们的书”书上写的是路透社历史上所有因公殉职的人,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员工的尊重。中国受高度尊重的媒体人并不多,或许跟“因公殉职”者不多有关乎?记者本是追问真相的人,但事实上追问利益的倒不少。

  “一个财富明星,领着几个下属去上海出差,晚上觉得无聊之时,对一个下属说,打电话喊几个记者过来玩玩。闻者打趣说,怎么你的口气,就跟找几个小姐来玩玩差不多?”这是书中一个发人深省的细节。在网上,“记者”被贬为“妓者”之词屡有所见。当今中国,媒体扩张发展很快,好记者也真是越来越难找,媒体招聘,过去为招不到高手发愁,现在为招不到庸手也发愁了。一轮轮招聘,仿佛在一个池塘里捞鱼,一网一网捞过,别说鱼,虾都不多了;会写信的人都当了记者。当章敬平“沮丧地”发现自己距离优秀新闻人还很远的时候,许多编辑记者沉浸在良好的自我感觉里不能自拔。

  现今不少新闻从业者,看名头是名校出世,硕博出身,水平只有两三分,自我感觉却好得超过十二分,半点为人修养也没有,插进一家名报社,老子不是天下第一那也是天下第二了。我接触过这样的编辑不在少数。国外的编辑可是比记者“资深”的,而在我们中国往往不是这么回事。

  大多编辑,不是编辑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什么思想家,我好有一比他们大抵就像运奶工,不用自己产奶,会搬运就好;最多是个挤奶工,能挤下牛奶来就可以。而真正的奶牛,是要大量吃草的,方能化作牛奶。我说“在新闻的江湖上吃草”,就是这一层意思,新闻的江湖,以及新闻人的江湖,今天各类“水草”还是比较丰茂的,年轻而勤奋、努力且谦逊的章敬平,吃了许多草,这些草料或有形或无形,所以他才有这许多有分量的著作出产。

  《新闻人的江湖》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职业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新闻界人士学习。“忍看朋辈成新总”,一看这标题我就会心一笑,乐了。传统的中国新闻界,确实还是一个官本位的世界,能做编委、副总编、总编,总是好的。就我本人来说,为了杂文事业,因着写作理想,两度辞“官”,先是抛弃待提拔为副县级的镇委书记职务,做了新闻人;后是辞去了在新闻圈子里的编辑主任职务,专任评论员。章敬平也是做过不少“头头脑脑”之后,才清晰地回归“记者”本位的不做“头头脑脑”的头脑才是真正清醒的头脑。

  新闻业的未来会如何?美国同行的一句话曾让章敬平与同行者震惊:“未来的新闻业不可能成为赚钱的行当,而只能成为公益事业。”我倒没有这么“悲观”,新闻的装载形态可能会发生大变化,比如不再以纸张为主要载体,可是新闻是不会消失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新闻。信息就是金钱,新闻也是商品;信息就是力量,新闻也是刀枪。如果新闻业成为公益事业,那么新闻的独立性、扒粪者的作用力,就必然会大打折扣,那样的“公益性新闻”,就会成为不受公众欢迎的温吞水。

  书中有许多妙语,让人过目难忘,比如“我们是去采访,又不是去上访”、“预先准备的好坏,决定你对话能力的高下”、“放下枪比剑”、“驱除虚妄心,驱除骄傲心,常怀感恩心”等等。但也有一些看法我以为想得不够全面。比如,他曾奉命为供职的媒体写过一份“致读者”,重申“理性建设性”的价值观独立地看,这一对词儿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它具有排他性,排斥激情与批评性,这是这组词语不受许多人尤其杂文大家欢迎的症结。

  本书每篇都把提要或关键话语拎在篇前,这样的编辑处理也很不错,值得借鉴。


客服头部
020-72092956
13649053149

网站二维码

//QQ漂浮 function qq_piaofu(){ //qq var menuYloc = $("#swt_gg0").offset().top; $(window).scroll(function (){ var offsetTop = menuYloc + $(window).scrollTop() +"px"; $("#swt_gg0").animate({top : offsetTop },{ duration:600 , queue:false }); }); $(".hover_showqq").click(function (){ $(this).addClass("hover_showqq_show") $("#showqq").toggle(); }); $("#close_qq").click( function(){ $("#swt_gg0").hide(); } ) } //QQ漂浮 end $(document).ready(function() { qq_piao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