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天生赢家

020-72092956  13649053149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分享本站:


020-72092956
传真:+86-020-61481040
邮件:57089482@qq.com
客服:

第一系列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 第一系列

微信、清华连续自回归模型CALM新范式实现从「离散词元」到「连续向量」转变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14 19:43:45

  众所周知,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根本运作方式是预测下一个 token(词元),能够保证生成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但这既是 LLM 强大能力的「灵魂」所在,也是其枷锁,将导致高昂的计算成本和响应延迟。

  可以说,业界「苦」LLM 效率久矣,为了解决这一瓶颈,研究人员进行了多种尝试。

  其实从根本上分析,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效率是受限于其逐个词元生成的顺序过程。那如果 LLM 预测的不再是「下一个词元」,而是「若干个词元」的话,是不是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为此,腾讯微信 AI 联合清华大学在新发布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连续自回归语言模型(CALM),模型不再预测下一个词元,而是预测下一个连续向量。

  具体来看,CALM 使用高保真自编码器将 K 个词元压缩成一个连续向量,并能以超过 99.9% 的准确率从中重构原始词元,将语言建模为一系列连续向量,而非离散词元,从而将生成步骤的数量减少了 K 倍。

  从效果上来看,这种方法显著改善性能与计算成本之间的权衡,在更低的计算成本下,性能可以与强大的离散基线模型相媲美。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新的范式,为构建超高效语言模型提供了一种强大且可扩展的途径。

  有网友认为,「这可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下一个重大范式转变」「如果这种模型能够大规模应用,那么现有的所有语言模型都将过时。」

  大语言模型(LLMs)的成功与其高昂的计算成本相伴相生。作者认为,其效率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所有模型都遵循的一个基础范式:在离散的词元(token)序列上进行自回归预测。问题的关键并非自回归机制本身,而在于离散词元的内在局限性。这一局限性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离散词元的信息密度极低:以一个 32K 大小的词表为例,每个词元所承载的信息量仅为 15 比特 (log2 词表大小)。即使模型拥有强大的推理和表征能力,它在每一步中也只能产出一个信息量极低的单元,这构成了效率的直接瓶颈。

  其次,该信息密度难以扩展:若要让离散词元承载更丰富的语义(如短语),词表规模将指数级增长,使得模型在计算上几乎不可行。离散表示的本质,为单步生成的信息吞吐量设置了上限。

  这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矛盾:模型强大的表征能力,与预测任务的过细粒度之间,形成了「强模型、弱任务」的不匹配。我们拥有了参数规模巨大的模型,其能力却被束缚在一个低效、冗余的生成框架之中。

  CALM 的核心思想是将语言建模的基础任务从预测离散的词元,转向预测连续的向量。这一范式转移的可行性基于一个高保真度的自编码器(Autoencoder)。它能将一个由 K 个词元组成的文本块压缩为一个稠密的连续向量,并能以超过 99.9% 的准确率从该向量中重建原始词元。

  因此,语言模型只需预测代表下一个文本块的连续向量,即可通过自编码器还原回 K 个词元,从而将自回归生成的总步数减少为原来的 1/K。

  向量表示:如何设计自编码器,以产出既能无损重建、又平滑鲁棒的向量表示,以供下游模型学习?

  模型训练:向量空间是无限且不可数的,无法直接计算概率分布。如何训练模型来进行向量预测?

  性能评估:在无法计算概率的情况下,困惑度不再可用。如何准确地评估模型性能?

  可控生成:温度采样等控制生成多样性的技术依赖于对输出概率的显式调整。对黑盒采样的框架,如何实现类似的控制?

  围绕这些挑战,作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无似然技术体系,使 CALM 这一新范式得以实现。

  实现 CALM 框架的基础,是构建一个高保真度的自编码器,用以建立离散词元与连续向量之间的双向映射。它由两部分组成:

  这一过程的可行性在于,理论上一个浮点数向量的信息容量远超离散词元。在实践中,作者尝试将 K=4 个词元压缩为向量,仅需 10 个维度便可实现超过 99.9% 的重建准确率。

  考虑到,在 CALM 的实际生成流程中,解码器所接收的向量并非来自编码器的「真值」,而是由语言模型预测出的结果。任何生成模型的预测都必然存在误差。如果自编码器只考虑重建,它会学到一个极其「脆弱」的映射,导致微小的预测误差被灾难性地放大,解码出完全无关的文本。

  因此,向量表示必须具备鲁棒性(robustness),能够容忍来自预测结果的合理误差。

  为实现这一目标,作者的核心策略是将确定性段自编码器升级为变分式的 VAE,使其学习将词元块映射为一个高斯分布,从而平滑向量空间。同时,作者在向量空间上引入 Dropout,迫使自编码器学习一种冗余的、抗干扰的向量表示。

  综合这些技术,作者最终构建的自编码器能将 K=4 的词元块映射到一个 128 维的向量中。它能承受标准差约 σ≈0.3 的高斯噪声,同时依然保持超过 99.9% 的重建准确率。

  通过自编码器,原始的离散词元序列被转换为一个更紧凑的连续向量序列。因此,语言建模的目标也从预测下一个词元,演变为预测这个新序列中的下一个向量:

  从离散到连续的转变,带来了一个生成建模上的挑战。标准语言模型依赖 softmax 层计算有限词表上的概率,但这在无限的连续空间中无法实现。

  因此,该框架必须转向无似然(likelihood-free)建模。作者的方案是在 Transformer 骨干网络之后,引入一个轻量的生成头(generative head),它的输入是 Transformer 给出的隐状态。

  效率是此处的关键。如果取 Diffusion、flow matching 这类模型作为生成头,将需要进行多步迭代生成来预测向量,会抵消 CALM 在减少生成步数上的优势。

  因此,生成头最好能具备高质量、单步生成的能力。为此,作者采用了一个基于能量分数(Energy Score)的训练目标。能量分数不依赖于概率密度,而是通过样本间的距离来评估生成分布的质量。对于模型预测的分布 P 和观测到的真值 y,其能量分数为:

  该指标巧妙地平衡了两个目标:第一项驱动多样性,鼓励模型生成不同的样本,防止模式坍塌;第二项驱动准确性,使生成结果逼近真实数据。

  从统计学角度,能量分数是一种严格准确的评分规则(strictly proper scoring rule),理论上保证了最大化该分数等同于让模型学习真实的数据分布。在实践中,作者通过蒙特卡洛采样来估计能量分数,并将其作为损失函数来训练模型。

  在模型结构上,为了使生成头能够产出多样的样本,其预测同时取决于两个输入:来自 Transformer 的确定性隐藏状态(提供上下文),以及一个额外的随机噪声向量(提供随机性)。通过在生成时采样不同的噪声,模型便能从同一个上下文中生成符合条件分布的、多样的输出向量。

  在 CALM 架构中,一个关键的设计是:模型预测出下一个向量后,并非直接将其作为下一轮预测的输入。作者发现,模型难以从此类高度压缩的表示中有效提取信息。相反,CALM 框架首先将预测的向量通过解码器还原为离散词元,再将这些词元压缩后作为 Transformer 的输入。这一设计将模型的自回归过程「锚定」在了结构更清晰的离散空间,提供了更稳定的输入信号。

  由于 CALM 框架无法计算显式概率,传统的困惑度(Perplexity)指标不再适用。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个无似然(likelihood-free)的评估方法。

  作者引入了经典的Brier Score作为解决方案,这一指标最早由气象学家 Glenn W. Brier 在 1950 年提出,用来评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目前已成为评估概率预测校准度(calibration)的标准工具之一。其定义为:

  与困惑度类似,Brier 分数的设计使其仅在模型准确拟合数据分布时才能达到最优,这一点可以从其期望值的分解中看出:

  尽管 Brier 分数的仍由概率定义,但作者指出,它可以通过蒙特卡洛方法进行无偏估计,且仅需从模型中采样两个样本:

  为了构建一个全面的评估指标,作者将 Brier 分数从单个词元扩展到 n-gram,并最终定义了BrierLM,即 n=1 至 4 的 Brier-n 分数的几何平均值。BrierLM 是一个通用的评估指标,同样适用于传统语言模型。

  通过在标准 Transformer 模型上进行验证,作者发现BrierLM 与交叉熵损失几乎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 - 0.966),表明 BrierLM 可以作为困惑度在无似然场景下的有效替代。

  最后一个挑战是实现给定温度下的可控生成。传统方法通过调整 logits 来调整输出的概率分布,但对于像 CALM 这样只给出采样器而不提供 logits 的无似然模型,此路不通。

  作者通过拒绝采样(rejection sampling)解决了这一难题。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当温度 T=1/n 时,目标是使采样概率正比于

  ,这恰好等同于从模型中连续独立地采样 n 次,且这 n 次结果均为 x 的概率。因此,算法只需从模型中采样 n 次,当且仅当这 n 次采样结果完全相同时才接受该结果,否则便拒绝并重试。

  对于更一般的温度 T,作者借鉴伯努利工厂(Bernoulli Factory)理论,将此思想推广为一个通用的拒绝采样算法。

  然而,纯粹的拒绝采样算法可能因极高的拒绝率而变得低效。为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批处理近似(batch approximation)算法。该算法一次性从模型中采样大量的样本,然后以组合的方式在批内寻找符合条件的重复样本。这种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样本的利用率。作者证明了该近似算法是渐进无偏的,即随着批处理大小的增加,其输出的样本分布会收敛于精确的目标分布。

  实验结果显示,CALM 能够建立一个更优的性能 - 计算前沿:例如,一个 371M 参数的 CALM-M 模型,其性能与 281M 的 Transformer 基线相当,但所需的训练 FLOPs 减少了 44%,推理 FLOPs 减少了 34%。这证明 CALM 通过牺牲少量同规模下的性能,换取了显著的计算效率提升,从而能在有限的计算预算下达到更高的性能水平。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语义带宽 K 作为一个全新 scale 维度的有效性。作者探究了不同 K 值对模型性能 - 计算权衡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 K 从 1 增加到 4,模型的计算成本几乎成比例下降,而性能仅有轻微的回落。

  这证明了通过提升单步生成的语义密度,是优化语言模型效率的一条高效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当 K=1 时,CALM 的性能落后于其离散基线,这表明 CALM 的架构设计仍有未来优化的空间。

  为了验证生成头的设计选择,作者对比了三种连续生成方案:本文使用的能量分数、扩散模型(Diffusion)与流匹配模型(Flow Matching)。实验表明:

  能量分数方法不仅达到了最高的性能,且能够在单步内完成高质量生成,而另外两者则依赖于迭代采样。

  作者也指出了该框架未来的多个关键研究方向:首先,作为框架基石的自编码器可以被设计得更懂「语义」,而不仅是关注重建;核心生成模型也可以探索更强大的端到端架构与训练目标;在采样层面,需要研究更轻量高效的算法以降低推理开销。

  最后,从离散到连续的范式转移,也要求学术界重新改造现有的算法生态,例如如何将强化学习、知识蒸馏等技术适配到这个无似然的框架中。


客服头部
020-72092956
13649053149

网站二维码

//QQ漂浮 function qq_piaofu(){ //qq var menuYloc = $("#swt_gg0").offset().top; $(window).scroll(function (){ var offsetTop = menuYloc + $(window).scrollTop() +"px"; $("#swt_gg0").animate({top : offsetTop },{ duration:600 , queue:false }); }); $(".hover_showqq").click(function (){ $(this).addClass("hover_showqq_show") $("#showqq").toggle(); }); $("#close_qq").click( function(){ $("#swt_gg0").hide(); } ) } //QQ漂浮 end $(document).ready(function() { qq_piao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