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2092956 13649053149
自古以来,家庭在支持个体的成长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时代社会的急剧变革,传统家庭的结构、功能和关系正面临越来越强烈的挑战,这对于当前的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工能够凭借专业优势,深入家庭开展支持工作,改善家庭的关系和功能,从而帮助家庭成员顺利成长发展。本文将系统介绍社工支持困境家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为更多同行者提供借鉴启发。
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被视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以及社会结构的基础。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承担了生产、消费、教育、赡养和情感满足等功能,家庭成员的各种需求都能在家庭中得到解决,因此家庭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构成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性力量。[1][2]
但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家庭的结构、功能、关系都经历了巨大变化。[1]
首先是家庭结构的改变。核心家庭,即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现代家庭占比最多的类型。同时非传统型家庭(如留守、隔代、单亲、再婚、单人家庭等)在全部家庭中的占比稳步上升。[7]
其次是家庭功能的弱化和外化。随着生产社会化、教育社会化 、医疗社会化 、养老社会化,家庭的许多功能被社会机构所取代,还有一些功能因社会变革冲击而弱化。如工业化生产代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功能,工业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导致许多家庭的成员离散分布,正常的功能发挥受到影响。
再次是家庭关系的变化。“少子化”和留守人群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家庭关系表现出亲子关系亲密化与疏离化并存、同胞关系缺失、家庭支持减弱等特点。[3]
这些变化使得现代家庭维系内部成员的纽带更加脆弱,为成员提供资源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减弱。其中留守和流动家庭作为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家庭类型,更容易陷入社会变革带来的困境。留守家庭因核心成员外出务工,难以满足儿童社会化、居家养老、生产生活互助等现实需求,家庭的抚养赡养、情感慰藉等功能无法正常履行。[4]而流动家庭虽然能够将子女同时迁移至城市,但往往在融入的过程中会面临生存压力、养育负担、关系挑战等多重困境。[5]
尽管现代化对家庭形成一定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依然是个体最安全的庇护所 ,也依然是稳定社会的基本制度。如何有效触达陷入困境的家庭,帮助其修复内在功能和外在生态,增强其适应变化的能力,成为亟需讨论的议题。
在此背景下,社工的介入成为一种有效方案。对于遇到困难的流动家庭而言,他们往往受到“家丑不外扬”观念的影响,选择首先向关系较为亲密的亲戚老乡、朋友同事、邻居等非正式支持网络求助,以获得经济、儿童照护、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支持。[6]但在较为复杂的家庭问题面前,这一支持体系仍难以有效回应家庭需求。而社工作为距离这些家庭最近的工作者,能够凭借其长期扎根社区建立的信任度,以及价值中立的专业形象,迅速深入家庭获得其成员的信任,并把专业的助人手法和系统的助人思维运用到现代家庭体系中,为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与心理咨询机构或法律援助机构等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角色相比,社工也有其独特优势。社工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内外的资源链接能力,整合教育、就业、医疗、公共服务等资源,塑造更具支持性的外部生态,为家庭提供更可持续的帮助。
社工在调节家庭关系、恢复家庭功能以及链接社区资源等方面能够发挥其独特优势。然而,在具体开展家庭支持工作的过程中,社工首先需要具备充分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方法,以确保支持工作的有效性。
专业的理论框架能够帮助社工实现对家庭问题的精准洞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被借鉴的理论既包括纵向的家庭发展与家庭生命周期,又包括横向的家庭生态系统理论。[3]
从纵向来看,家庭发展理论认为家庭如同个体一样会经历成长、发展与转变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挑战。例如,婚姻阶段家庭需要建立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相互理解;育儿阶段则要应对孩子的养育和教育问题;空巢阶段关注孩子的独立和夫妻关系的重新调整等。社工可依据该理论,协助家庭识别所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那些因各种原因受阻而难以顺利过渡至下一阶段的家庭提供针对性的介入和支持。家庭发展理论为社工提供了时间维度上的视角,使其能精准把握家庭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与困境。
从横向来看,家庭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不是孤立的存在,其内部成员之间、外部与社会系统之间都存在着有机联系,并能够互相影响。家庭内部的子系统,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等能够相互作用,每一个系统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其他系统;同时,家庭又与外部的社区、学校、工作单位等系统相互影响。社工运用该理论能够全面审视家庭所处的生态系统,挖掘问题的根源,无论是家庭内部沟通不畅,还是外部环境缺乏支持,都能据此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家庭生态系统理论为社工打开了空间维度的视野,使其能全方位地理解和梳理家庭所面临的系统性问题。
家庭发展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相辅相成。前者聚焦于家庭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纵向连续性,后者则从横向层面把握家庭这一系统内外的动态平衡。在实际工作中,社工可通过理论学习开拓多维视角,制定出更贴合家庭实际需求的介入方案。
在实际介入解决家庭问题时,社工能够运用的工作方法包括一些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传统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还包括家庭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种特定的方法——家庭治疗。[1]
在家庭个案工作中,社工能够立足于家庭角色与家庭关系视角,通过接案、问题诊断、干预到结案的个案工作程序,为家庭及其成员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帮助其减轻压力、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工作,社工能够组织家庭成员通过团体互动与小组活动,聆听他人的相关经验和感受,纠正自己在认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偏差,从而发展出自身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解决家庭问题的可能性。
社区工作能将家庭问题与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相联系,着重社区环境的改善,以提供更多的资源给家庭,使家庭更容易实施其社会功能。
家庭治疗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将重点聚焦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题,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的病态情感结构,从而真正改善家庭功能。
当前社工在开展困境家庭支持时仍存在着许多阻碍和挑战,如基层社区尚未形成普遍的困境个案救助体系,社工的专业能力和可调动资源参差不齐等。因此推动发挥社工在困境救助中的作用价值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
敦和基金会从2023年起开始着手探索,深入杭州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协同街道级的基层政府搭建起围绕困境流动家庭的个案帮扶体系,并将社工作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发现、识别、转介和支持困境个案的作用。为不断提升社工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个案帮扶体系还为社工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例如,社会工作站能够实时追踪个案服务进展,在社工遇到困难时提供专业督导,并通过系统培训、团体辅导、个案研讨不断提升社工专业能力;而社区基金会能调动更多在地资源和慈善资源支持,给予社工更充足的助力。
个案帮扶体系的搭建、专业的社工介入以及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将为困境家庭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期待由此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融、社会和谐的良性循环,共筑更具幸福感的社会环境。
[1]韩丽丽.家庭问题与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98-102.
[6]北京协作者.研究 疫情下的深呼吸——困境农民工家庭需求分析报告[EB/OL]. 浙江省社会工作师协会官方公众号, 2022-05-07[2025-11-05].
[8]谢秀芬.家庭与家庭服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2:80—82.